(资料图)
新华社合肥6月24日电(记者陈诺、周畅)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俞书宏院士团队联合吴恒安教授团队成功揭示双壳纲褶纹冠蚌铰链内的可变形生物矿物硬组织的耐疲劳机制,提出了一种多尺度结构设计与成分固有特性相结合的耐疲劳设计新策略,为未来耐疲劳结构材料的合理设计和制备提供了新的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
脆性材料作为结构或功能部件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器件和组织工程等领域。由于人工脆性材料对微裂纹和不易察觉的缺陷很敏感,在长时间的循环载荷作用下,材料很容易累积损伤产生疲劳裂纹,进而存在失效的风险。随着可折叠穿戴设备的发展,对具有高疲劳抗性的可变形功能材料的需求日益凸显。寻找并开发新的耐疲劳结构模型对未来可变形功能材料的设计制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双壳纲动物褶纹冠蚌又称鸡冠蚌,是一种常见的淡水蚌类。为了满足生存需求,其外壳在一生中需要进行数十万次的开合运动,而连接两片外壳的铰链部位也会经历反复的受压和变形,表现出优异的耐疲劳性能。
本项科研工作中,研究人员揭示了铰链部位中的折扇形矿物硬组织所蕴含的跨尺度耐疲劳设计原理。这项研究揭示了含脆性基元的生物矿物材料在较大形变下的耐疲劳设计新机制,填补了国际上含脆性组元的仿生耐疲劳材料设计的空白,所提出的整合跨尺度结构特征与功能特性的设计策略,能够在不同尺度上充分发挥每种成分的固有特性,从而实现材料整体性能的优化。这种兼顾变形性和耐疲劳性的跨尺度设计原则,有望为未来功能材料的仿生设计和创制提供崭新思路。
Copyright @ 2015-2022 亚洲家电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联系邮箱:5 516 53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