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又没睡好?”“看剧根本停不下来......”
就像“天气”对于英国人而言,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聊天开场白。那么在中国人的语境里,“睡眠”话题就像是打开话匣子的万能钥匙。
这一点尤其适用于碰上同事的电梯间,对方睡眼惺忪、顶着黑眼圈,要是手中还端着一杯咖啡,那定是昨晚又没睡好的同盟军无疑了。他们彼此间心照不宣,一到午休时间,最重要的可能不是“该吃什么”,而是——“到点了,补个觉先。”
(资料图片)
到点了,补个觉先。/《我,到点下班》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国际睡眠日,有多少人会在今夜继续失眠?又在第二天醒来后疲惫依旧?这并非人们对于节日的特殊“庆祝”仪式,而是反复出现的生活常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显示:被调查者中有57.41%在近一个月有1~7天失眠,2.96%的被调查者大部分时间失眠。
日复一日,由此进入了睡眠困境的莫比乌斯环——睡不着、睡不好、睡不够,无限循环。
一生缺觉的中国人:想睡,好难
正如沃尔特·惠特曼在长诗《睡觉的人们》写道:“徘徊又迷糊,神志恍惚,理不出头绪,自相矛盾。”
永远缺觉的中国人。/视觉中国
豆瓣小组“睡吧–和失眠说再见”中,就有7万多成员正因睡眠“理不出头绪”。他们之中,会有人反复退组又进组,真实地上演着“徘徊又矛盾”的心理活动;也有人干脆常驻小组,成为了求助帖下方给予建议的志愿者。
“失眠”是小组讨论的永恒主题。这些帖子的内容关于求助,也关于记录。而最具热度的,是那些最终走出失眠的故事分享。
难以入睡的年轻人,聚集在“睡吧”小组。/图虫创意
这里就像是一个互助式医院,进入小组内的“患者”先填写一份睡眠评估,发布在小组里的求助栏,随后会有身经百战的失眠患者前来给予建议——互帮互助,是“睡吧”得以良好运行的准则。
成立于2010年的小组“睡吧”,在组长@match的带领下,进行了十年间线上公益咨询、与数万名失眠者交流。最终,“睡吧”形成独有的对待失眠的认知与理念,也被他写入了书籍《乔装的失眠》。
像“睡吧”这类难眠群体的广泛聚集地中,每一次求助都像是投掷进虚拟黑海中的一块石子,只发出一声关于睡眠痛苦的沉闷声响。而那些融入生活场景中、无处不"眠"的中国人,则是关于睡眠困境更为显性的表达——一张长凳、一把躺椅,甚至一个台阶,都能成全一段疲惫下的睡眠。
疲惫下的睡眠。/视觉中国
在德国摄影师贝尔恩德·哈格曼眼中,这是一副奇妙的“城市睡景图”。这些在水泥地上、三轮车上、花坛边、健身器上,甚至卡车底下睡觉的人们、摆出古怪姿势的打盹者,或呼呼打鼾、或酣睡不醒。
在他创办的网站sleepingchinese中,记录了自己在中国生活的六年时间里,所见到的那些在公共空间中打盹睡觉的中国人。
“他们甚至都不用垫子和枕头!”在这位异国观察者看来,这些临街而睡的人们是中国得以复兴的缘由:“(他们)平静、灵活性和适应能力令我着迷。”
无独有偶,新京报摄影部的记者们也在2017年发布了近些年记录的“睡觉的中国人”。
如今,当我们回看这两组相隔近十年的照片时,会发现尽管街景与环境在变,主体却依旧是那个——永远缺觉的中国人。
失眠的人,和这个失眠的时代
美国作家海明威在短篇小说《我躺下》中,用大量文字篇幅描写了主人公尼克失眠时的心理细节。在万籁俱寂的黑暗中,尼克疲惫万分又无法入睡,他总是孤独地“听着细小的蚕在吃桑叶的声音”。
时空切换至一千多年前的中国唐代,诗圣杜甫也曾辗转反侧,用诗作记录了自己的失眠状态。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以及《宿江边阁》的“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当失眠选择袭来,似乎无人能够幸免。
而更多深陷睡眠困境的人物群像,被中国首部睡眠纪录片《追眠记》一一记录。
影片中,本该作为睡眠第一选择地点的卧室,却很少出现在镜头中。一方面,对于这些“追眠者”而言,深睡很难。这其中,离不开具体的声、光、温度等环境因素,也与带娃哺乳、旁人打呼等人为影响密不可分。
另一方面,“睡在卧室”对很多人来说,本身就像是一场奢望。那些因工作的特殊性,需要频繁倒班、调整工作时间的职业群体,也面临睡眠周期不断变化的焦灼状态。相较于卧室,工位似乎才是他们最熟悉的避风港。
而办公场景下的睡眠,是打工人在迫不得已下对于睡眠权利的最大让渡。对于“如何睡得更舒服”这件事,可谓是他们最后的体面。毕竟谁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中止睡眠,转而投入到工作中去。
办公场景下的睡眠,是打工人在迫不得已下对于睡眠权利的最大让渡。/《我,到点下班》
就像乔纳森·克拉里《24/7: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书中所描写的那般,“这个星球被重新想象成了永不停息的工作场所,或永不打烊的购物商场……人类生命被裹挟进了没有间歇的持续状态,不停地运行”。
所以,对于一名成熟的出差旅途者来说,他们不得不掌握“随时随地补觉”这一技能。无论搭乘何种交通工具,坐上位置那一刻,补觉的哨声就已经响起。事实上,他们也并非困得难以招架,而是需要碎片化的睡眠来弥补对于身体奔波的愧疚感——“我需要休息一下,一下就好。”
从这些被睡眠问题所困扰的普通人身上,我们或许能够追溯那些难眠背后的时代印记——它不仅只是个体的落差、压力、责任、拼搏造成的生理现象,更与整个时代的经济活动、社会环境、文化观念引发的集体变革密不可分。
没错,我们正在经历一个“难眠时代”。
为了睡个好觉,他们试了一百种方法
伏尔泰曾说:“上帝为了补偿人间诸般烦恼事,给了我们希望和睡眠。”但如今,现代人每天都在进行一场睡眠战争——有时候可能越努力,反而越睡不着。
打开购物平台,从眼罩耳塞、床上用品,到褪黑素、薰香、助眠喷雾等,围绕睡眠场景展开的细分产品映入眼帘;打开社交平台,不仅有“斯坦福高效睡眠法”等意识流助眠,还有ASMR声音助眠、白噪音软件等,甚至衍生出沉浸式哄睡师、睡眠咨询师等职业的兴起。
现代人为了营造好的睡眠环境,绞尽脑汁。/图虫创意
关于拯救睡眠困境的武器看似丰富,但每一种方法放在个体身上都充满了不确定性,这意味着你我需要抱着一种神农尝百草般的探索心态一一尝试。
在《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中,对于“睡不好的原因”归为主观和客观两类。在此基础上,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联合京东居家、京洞察以及新浪家居,在2023世界睡眠日到来之际,发布了《睡眠现状调研和消费报告》。结合京东消费数据,我们得以见证这些难眠时代下,每一份具体而细微的努力。
那些因主观原因而睡眠不好的群体,更在意“让自己舒服”。他们注重提升接触性物品的亲肤度与舒适感,以减轻自身压力保证睡眠;同时也会尝试借助电子设备来进行睡眠监测。
而因客观原因无法好眠的人群,则在意“让环境更舒服”。声、光、温度都是极其重要的睡眠环境指标。为了好眠,他们无所不用其极,决心从卧室中最重视的大物件入手,升级一套智能床垫。从过去一年的京东消费数据来看,以智能床垫、懒人沙发为代表的睡眠产品成为了需求增长最快的品类。此外,晶石香薰、卧室氛围灯成交额的提升也体现了人们对于沉浸式睡眠的重视。
用卧室物件,营造良好睡眠环境。/图虫创意
如果有条件为自己创造一个更好的睡眠环境,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同样,京东报告也洞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前人们对于睡眠的空间想象,正从家庭卧室扩展至开放性睡眠场景。
办公室午休、通勤或旅行途中的碎片化小憩场景越来越受重视,无论是意愿还是消费金额,在高线城市尤其是年轻人中都更为明显。在京东的受访用户中,有38.6%选择“在办公室工位上趴着睡”;有44.9%的人则在办公室备有躺椅、折叠床;另有29%的人会“去车上或找个单独的空间”休息或午睡,还有18.2%的人在通勤交通工具上也能得到碎片化的小憩。
碎片化睡眠场景下用户的需求变化。/京洞察
这并非一种像过去“随处可睡”的粗放式呈现,当下的碎片化睡眠体现出“短而精”的需求。“既要休息好,又不能太久”,这正是京东目前高速增长的消费场景之一。
这意味着,尽管影响睡眠的因素何其之多,但我们仍然有权利选择一种更舒适的睡眠方式——可以是借助智慧科技的健康深睡,或是更契合人体工学的助眠设计,甚至仅是休闲放松的小憩一番。
升级睡眠装备,科学利用“碎片睡眠”,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基于当下对碎片化睡眠常态化的需求洞察,京东发起“随时随地好睡眠”的消费主张——根据需求升级不同场景下的睡眠装备,抓住每一份碎片化的睡眠时间,做到随时随地享受好睡眠。
今晚(3月20日)8点,在世界睡眠日到来之际,京东居家联合芝华仕、喜临门、顾家家居、雅兰、慕思、原始元素、西昊、永艺、水星家纺、几光、泰普尔等多品类品牌发起第八届京东睡眠节,通过卧室、客厅、儿童房、办公场景、旅途场景、学生宿舍等核心6大场景打造全体感健康睡眠场景。
活动期间,京东居家为消费者奉上睡眠CP套组、VR沉浸式场景购以及众多睡眠新品、趋势潮品,并通过百亿补贴、单品低至9.9元等超值优惠,让消费者轻松升级多场景睡眠装备。此外,还有“30天免费试睡/用”以及床垫“以旧换新”、先行理赔等服务保障,为消费者提供多场景下睡眠空间改善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3月20日京东睡眠节:随时随地好睡眠。
睡眠占据了每个人生命三分之一的时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剩余三分之二生命的质量。从一款香薰到一张智能床垫,京东对国人睡眠问题的重视,无论大小,事无巨细。
“失眠,是苦难,也是转机。”
这句颇有深意的禅语,定在“睡吧”小组的简介末尾。给了无数个因为失眠感到心忧的人,一剂强有力的安慰。
不如就“睡在当下”。所有那些关乎睡眠的转机,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
作者:王子岛
校对:向阳
排版:嘻嘻
封面:《黄昏时分、牵着手》
Copyright @ 2015-2022 亚洲家电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20022870号-9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