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的退伍老兵朱绍中,至今珍藏着60年前的入伍通知书和穿着军装的老照片。47岁的朱小虎子承父业,也曾参军入伍,在部队大熔炉度过青春岁月。
在第96个建军节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朱绍中一家,聆听他们的光阴故事。
(相关资料图)
入伍通知书 珍藏六十年
“朱绍中同志:你以实际行动,积极地响应征召,担负起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这是很光荣的……”7月28日,记者在退伍老兵朱绍中学田苑小区家中,看到这张保存完好的《应征公民入伍通知书》,颁发时间为1963年8月10日,至今近六十年。
“当年我正好20岁,高中已毕业。”回眸60年前的青葱岁月,朱绍中老人记忆犹新,“我们那批海门兵共208人,我参军入伍到海军政治学校,新兵连训练后到机关担任文书。”海军政治学校原名为海军高级学校,1957年9月在青岛组建,1963年7月改建为海军政治学校,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培养舰艇长、业务长和参谋军官,舰艇政治委员(指导员),后勤的指挥和勤务军官。
青岛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海军城,与中国海军的成长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人民海军初创期一共在全国建立了13所院校,其中有10所就建在了青岛。“我很自豪,在海军政治学校服役近6年,见证了这所学校的发展。”朱绍中说。
1969年4月,朱绍中从部队退伍,被分配到青岛火柴厂工作。一年后,他又被调到青岛汽车制配厂工作。20世纪70年代后期,朱绍中从青岛调到南通地区汽车运输公司下属的汽车修理厂工作。
相恋整八年 通信近百封
“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中国当代画家、文学家、诗人木心写过一首诗《从前慢》,描述了从前马车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纯真爱情的向往和追求。“那个年代的感情,很纯粹。”47岁的朱小虎,聊起父母结缘相守一生的故事。
朱小虎说,父母从当年经人介绍到携手走进婚姻殿堂,八年之间见面次数很少,“父亲在青岛,母亲在海门老家务农,他们靠写信联系,平均一个月相互写一封信。”
“他穿着灰色军装,军帽上的五角星闪闪发光,人长得很精神。”75岁的范淑萍至今仍然记得55年前见到老伴第一面的情景。在朱绍中记忆中,当年的淑萍是一个朴实能干的农村姑娘。“父亲是高中毕业生,信写得多一些。母亲是初中毕业生,当年务农活儿多,回信稍少点。”朱小虎说。
朱绍中回到家乡在汽车修理厂一直工作到退休,先后担任维修工、技术员、车间主任等。“父亲在技术上很钻研,看得懂复杂的图纸。”朱小虎说。
追寻父辈路 军营建新功
父亲戴着鸭舌帽、身着黑色外套,儿子戴着军帽、身着绿色武警服,挽着父亲胳膊站在一旁。每当翻看28年前这张合影,朱小虎都心潮澎湃。1995年12月,朱小虎参军入伍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苏州市支队教导队。“父母和姐姐都来部队看过我。”朱小虎回忆,父亲叮嘱他:“在部队一定要好好干,争取早日入党!”
“早上6点多起床,吃早饭前要完成5公里越野、400米障碍跑。”朱小虎说,当兵3年每天都要训练,体能、战术、枪械都练,也上文化课。朱小虎在部队很努力,参加过1998年的抗洪救灾。武警苏州市支队教导队当年南通同年兵共50人,第一年做班长的仅3人,他是其中之一。入伍第3年,朱小虎光荣入党。
退伍后,朱小虎被分配在南通电视台工作,做过驾驶员,现为后勤保障中心工作人员。“父亲每天都看新闻,特别关注军事新闻,还喜欢看谍战片。”朱小虎说,父子两代人从军报国很光荣,军营是人成长最快的地方,“当兵的经历,让我们受益终身。”
范淑萍说,这几年,老伴身体不太好,但保持军人作风,坚持锻炼,儿女们都很孝顺,经常回家看望,“如果实在工作忙,也会每天打一个电话问候。” 本报记者尤炼
[编辑:张檬檬]Copyright @ 2015-2022 亚洲家电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联系邮箱:5 516 538 @qq.com